中国钢材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聊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聊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高速发展面临成长烦 钢材加工配送亟待政策引导

高速发展面临成长烦 钢材加工配送亟待政策引导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9年09月27日 11:55:15 打印

  一边是逐步缩小的利润空间,一边是不断加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国内钢铁企业再次被推到转型的风口浪尖,能有效与用户需求实现对接的加工配送业务越来越受到青睐。

  与此同时,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存在的投资过热、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亟待相关政策引导规范。

  ◆◆◆低端过剩

  金融危机后,钢铁行业开始“眼睛向下看”,从注重产品供应向开发下游需求转变。

  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服务方式,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按照用户所需对钢材进行加工并及时送货上门,极大地解决了钢厂产能与用户需求的矛盾。

  因此,早在2005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中就提到,把“提高钢材加工配送能力,延伸钢铁企业服务”作为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钢铁工业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干什么都能赚大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此,中钢协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钢铁行业要转变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9月9日,在天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钢材加工配送工作研讨会上,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对广大钢铁生产企业重申,要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和提升,通过增值服务扩大销售。

  就这样,市场环境变化及政策的支持大大推动了国内加工配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宝钢、鞍钢等各大钢厂与流通商、外资、下游行业纷纷跑马圈地、抢滩布点加工配送中心遍地开花,达上千家之多。仅宝钢一家就在全国拥有加工配送中心30余家,牢牢占据着国内重点用钢区域,一时风头无二。

  据统计,我国现已建成的“较为专业、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有300多家。其中由钢贸商合资、独资建立的就达110家,其数量相当于钢铁生产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的总和,产能则超过了后两者产能总和的4倍。

  然而,快速形成的加工配送能力致使局部区域市场出现过剩,新建加工配送中心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行业总体上仍处于粗放的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仍是简单的来料剪切开卷,缺乏深加工,难以和下游行业需求对接配套。”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雷鸣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存在盲目投资问题亟待引导。”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小静曾在2008年于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93.5%的钢贸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但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其中剪切的比列最高,为51.2%;其次是横切、长度切割、纵切、拉平。然而,像等离子切割,抛光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流通加工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还不能为客户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

  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仅天津地区就集中了宝钢、鞍钢、五矿、中钢、武钢、包钢等大型钢厂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各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据一家在天津设立钢材加工中心的大型流通企业透露,今年以来公司主营产品船板的加工量锐减,加工量几乎减半。他们介绍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除了和金融危机下的市场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外,企业间的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高端不足

  一方面是局部过剩,另一方面在用户需求的高端领域却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

  在钢材销售环节,国内剪切加工配送等物流增值环节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跨国公司所掌握,“真正重视钢材加工配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而是外资企业”。

  据了解,外资物流商如三井物产、韩国浦项等早在5年前即完成在我国沿海高端钢材消费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布局。

  对此,表示,与外资相比,我国目前加工配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还比较低;服务方式简单,服务领域不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无法为客户提供整体、精细化的全方位服务。”

  例如,日本三井物产的无锡宝井公司,专门做硅钢。硅钢ABD全球采购一共7万吨,它就提供了2万吨。外资企业“细分行业及专业化服务能力很强,但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告诉记者说,我国在钢材加工的高端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但国内企业并未放弃努力。在高端汽车板领域,几年来宝钢已经初显锋芒。宝钢汽车板的营销100%都是通过加工配送中心直供。为此,宝钢定了两个战略措施:凡是战略用户“周交货”并实施“前期介入”,介入汽车厂商的新车型研发。如宝钢与国内部分汽车厂商进行模具开发和试制,有效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和投产周期。目前,我国每生产两辆轿车就有一辆用的是宝钢的汽车板。

  钢铁企业不应单纯提供产品,而要给客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目前宝钢的一些做法,其他国内企业或流通商很少能做到。钢铁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延伸和丰富为终端客户的服务内容。

  ◆◆◆未来格局

  加工配送产业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对设备、技术、服务、资金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一些企业没有找准定位,加上初级加工量不是很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利润比较微薄,不排除行业出现洗牌的可能。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将可能最先遭受市场冲击。据称,全国民资在加工配送这块的投资在2亿元左右,多数是几百万吨规模的项目。

  “不要为了加工配送而加工配送,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唐山北方佳源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卫对民企的建议。该公司是华北生产规模最大的钢材配送基地之一。

  目前大型钢铁企业建立的加工配送中心,还只能为钢铁产品消费的大客户提供服务,对于为数众多的需求量比较散并且需求规格又比较杂的中小型客户,还无力顾及。 “应抓住这个市场空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只要抓住了客户就不怕钢厂和外资的竞争。”

  对于企业间的竞争问题,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智强告诉记者“只要能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不是争不争的问题,市场这么大,谁有实力谁搞,任何行业都存在竞争。”因为,加工配送中心应该成为为用户提供以钢材配送服务为核心产品,以剪切、加工、物流、贸易服务为附属产品的 “套餐式”服务。因此,“合资的方式有望成为主流趋势。”未来民企与外资、钢厂三方通过各种合资方式进行联盟建设的加工配送中心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互补优势。

  钢铁企业通过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钢材增值服务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但目前国内行业大规模的一拥而上,表明行业还没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未来更多的还是竞争,但趋势是竞合。 “目前行业有序规范竞争的大环境还没组建起来,包括市场的准入机制及退出机制。这个需要国家及政府、企业一起努力。”

  对此,业内资深专家杨延龄表示,当前行业应尽快制定国内加工配送的行业标准,以规范行业发展。

上一篇:中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产品出口再蒙阴影

下一篇:中钢协推备案制掌握铁矿石进口数量和流向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