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山东钢铁产业如何率先转调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分析了山东钢铁产业发展的“短板”后,部分委员建议,在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应加快革命性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组建“山东省钢铁研究院”,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委员“把脉”:粗放型发展导致结构性矛盾
短板一: 产业布局不合理
省政协委员、原莱钢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董杰认为,虽然钢铁产业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长期粗放型发展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产业布局不合理。据他了解,目前全省80%以上的钢铁产能分布在中心城市及内陆地区,而生产所需铁矿石90%以上进口,由铁路或公路转运进厂。
对此,省政协委员、山钢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谭庆华也深有感触,他说,山东是钢铁大省,但并非钢铁强省,很大程度上因为山东的钢铁企业太过分散,而且多在内陆,这就导致了企业间联系变少,同时运输成本不断加大。
短板二:技术装备落后
“装备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东钢铁产业的壮大。”在谭庆华看来,导致山东省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第二个原因是,钢铁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对此,董杰分析说,在技术装备水平方面,目前全省达到钢铁产业政策准入条件的炼铁、炼钢产能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装备占有相当比重,有16.1%的炼铁产能、15.7%的炼钢产能属国家限期淘汰产能,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我省钢铁产业转型是关键所在。
短板三:中低档产品偏多,缺少高附加值
“装备技术落后,必然会对产品结构产生影响。”董杰说,目前我省的钢铁产品以普通棒材、型材、线材和中厚板为主,无法满足省内重点产业对高档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高等级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钢等产品的需求。
同时,谭庆华也分析说,由于我省许多钢铁企业的产品档次以中低偏多,高附加值的缺失自然影响了利润率,反过来又削弱了钢企在技术更新换代上的财力支撑。
委员支招:资源、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
招数一:在重组中调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要想彻底治愈当前山东钢铁产业的硬伤、打造钢铁精品基地,企业重组是大势所趋。谭庆华说,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为例,目前这个已有了深水码头、水资源、坚硬的地质结构等符合大型钢铁企业低成本物流运输及进口矿石便利的条件,接下来最紧要的就是加快企业重组。
“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都应识大体、顾大局。”谭庆华解释说,以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升级必然要淘汰落后产能,因此部分人的当下利益可能会受损,但对钢企和全省钢铁产业的长足发展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招数二:出台优惠金融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董杰委员建议,为加快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省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和产业化贷款利息、新产品及新技术税收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向高技术含量、低能耗、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和工艺技术改造方向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招数三:建“山东钢铁研究院”,提供人才支撑
另外,在董杰委员还建议,为更好贯彻落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推动山东船舶、钢铁、海洋工程三个研究院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快钢铁产业调整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牵头,联合国内(东北大学、北科大、钢铁研究总院等)院校、国外(浦项钢铁研究院、浦项大学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山东钢铁等省内企业共同组建“山东省钢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