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激荡三十年:民营经济撑起『半边天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8年12月15日 09:35:49 打印
三十年改革开放,铸就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强音。
2007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9亿元,是1978年1.8356亿元的1497.6倍;实现利税289.7亿元,是1985年(1978年无统计数字)1.1263亿元的257.2倍;民营经济税收完成38.5亿元,是1978年0.1231亿元的312.7倍,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了46.5%……
我市民营企业在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异军突起”,创造了许多辉煌,贡献了我市GDP增长的近一半,转移了近2/3农民,吸纳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起到了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位于运河名城——临清市的三和纺织集团的迅疾发展用事实验证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前进轨迹。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三和纺织集团从一个小私营作坊发展成为“全国纺织行业50强”的企业集团,目前企业总资产达到22亿元,拥有30万纱锭,8600台织机,1.5万名职工。该集团创始人宛秋生感慨地说:“无论办什么样的企业,也不论企业规模大小,要想发展壮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每一位有志的创业者带来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的确,借助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市委、市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天。根据全市民营经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实力较差的现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载体、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外连国内外大市场、辐射全市千家万户生产经营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发挥资源、现有企业、产业、产品和能人优势,实行重点突破。重点抓了30个乡镇、100家重点民营企业及铝加工、密度板加工及制品、轴承加工、农机配件、蔬菜加工、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仅30个重点乡镇办事处的固定资产投入、民营经济税收就占到全市民营经济的40%多;100户重点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接近占全市民营经济限额以上工业的70%;10个重点行业销售收入约占全市民营经济的60%。
园区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载体和平台,通过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可以防止 “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局面的发生。全市统筹规划了十一处民营经济园区,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了建设一个园区、形成一片高效经济区、拓展一片新城区、美化一处风景区的效应。目前,这些园区都形成了较强的吸纳企业项目及资金技术的能力。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民营经济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整体发展水平。
在经历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后,我市民营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很多方面日趋成熟。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发展更加贴近 “三农”,更加贴近县域经济发展,更加贴近国家产业政策。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市大力实施 “中小企业进村入户、铺天盖地发展民营经济”以来,民营企业与“三农”的关联性更强了,也减少了与城市产业的趋同性,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产业集群式发展明显增多,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区主要有茌平铝冶炼加工、高唐运输机械、莘县畜禽饲养加工、临清金郝庄棉花加工等14个,产业集群化成为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集群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此外,近几年来,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民营企业再次创业和崛起的切入点来抓,使各县市区涌现了一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典型,提高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