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自20日起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各25个基点,这是在10天前对6大银行惩罚性的提高了存款准备金后,又一次紧缩信号明显的动作。央行加息,意味着一个紧缩周期的开始,宽松货币政策将宣告结束。
这是一次迟到的加息。如果说央行需要更加明确地宣示其抑制通胀的决心,并且将调整负利率纳入视野,这是今年上半年就该有的动作。不过,央行的逻辑似乎并非如此。
这一次央行的调控政策更为密集。在秘而不宣地提高6大银行准备金后十天,即宣布时隔34个月来的首次加息。此时人民币汇率恰也处在小步快跑的通道里,这说明央行充分地意识到了通胀的危险性,也看到了国际经济政策博弈的风云变幻,但退无可退,只能扣动扳机。
不过央行事前并没有鸣枪示警。甚至之前市场预期央行会开枪的时候,央行也选择了按兵不动。在政策宣示层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在7月初召开的二季度例会就声称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艰巨,不过在政策层面给市场的感觉却是央行不会动真格的。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央行9月中旬所做的调查中,城镇居民对物价和房价的上涨预期持续上涨,储蓄、消费意愿下降而投资意愿增强,超过六成的银行家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将保持现状——这可以看作面对可能通胀前景,以及央行只说不做,这种境况时百姓的自救,也可以解释为何央行此次加息引得市场震动大感意外。我们也因此可以理解,央行此次加息为何大幅提高长期存款利率——央行一直希望把钱留在金融体系里,只是这种愿望此前没有转化为行动。
央行在年初就启动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至5月份已经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固然这仍然是一个相机抉择的漫长过程,但出人预料的是,央行随后就中断了这一进程,而此后消费价格指数逐步攀升,在3%上下徘徊,负利率格局重现,至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在短暂回头后重拾升势,通胀预期在持续强化,9月份更可能攀至新高,而央行显然试图通过汇率升值来缓解通胀压力——央行在6月份宣布了汇率重新步入盯住一篮子货币的轨道。实际上就在几天前,央行高层官员还在强调升值可以缓解通胀压力。
央行试图通过升值缓解通胀压力,最终却重拾利率工具。这其中的逻辑如何理解?9月份,曾有央行官员公开讨论不对称加息,在调控的同时启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所谓一石二鸟。现在看来这恐怕并非若干官员的自说自话,而是政策博弈的一种外化。这种隔空喊话看似无果,加息却不期而至,内里情由,真是让人浮想。
央行可能面对诸多政策目标和政策组合选择。管理通胀预期既然在二季度就被列为政策首选,那么央行的合理逻辑应该是在政策层面给出更明确的警示,就好比警察向嫌疑人喊话,如果喊话无果,还可能朝天开枪,如果这些动作都不奏效,那就必须开枪以避免局面不可收拾。但央行这次释放给市场和公众的预期显然并非如此。升值更多被解释为面对激增外汇占款的被动反应,而非出于管理通胀的主动对策。
央行加息,不仅是负利率的问题。如果我们确定资产泡沫或者通胀,归根结底都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央行面对资金价格不能正常化,而通胀率超过调控线的情形,没有通过加息调整资金价格,进而改变流动性格局,房地产泡沫的重新泛起就是必然的。房地产二次调控不是开发商和政府博弈的结果,而是流动性依旧充裕的必然反映。
接下来,央行将面对准备金、利率和汇率工具的同时发力。这似乎可以看作央行被逼到墙角之后的自卫。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央行在事先未作充分提示的情况下,一气连开了几枪。这样的动作固然不能说有错,但是这个行动可能的结果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因为升值本身会导致热钱寻猎,加息也可能诱使更多资金流入。不过,通过加息,央行所显示的抑制通胀决心,则可能对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产生影响。这对热钱的进入也可能产生抑制效应。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决策层面对经济前景有信心的表现。不过这真的是我们早就预想的政策工具组合么?其中的政策逻辑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