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不仅连接了中国的南北大地,也连接了中华上下两千年的璀璨文明;
一条运河,不仅是交通和经济的大动脉,也见证了沿岸多座城市的繁荣和兴起;
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宏大的人工运河,如今的运河却似乎厌倦了千年的喧闹,在这片热土上悄悄睡去。
聊城,就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运河的贯通,为聊城带来的不仅是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还积淀下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的运河文化资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的保护利用工作,打响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努力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竞争力,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大运河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遗产,唤醒“沉睡”的大运河,让她重新焕发出活力,这仍是全市上下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运河文化,已经渗透到了聊城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如何开发利用好运河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沿着运河聊城段慢慢走去,在潺潺的流水声中,耳中依稀还有当年这座城市繁盛一时的声音。我市运河沿线保留比较完整的船闸、码头、桥梁、文物保护单位等遗址就多达30余处,成为研究古运河科技文化的重要资料。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清也是一座运河名城,现有钞关、鳌头矶、舍利塔、清真寺、凤凰岭以及多处古民居、古街巷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采访时,市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我市目前现有的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数与运河文化有关。在民间美术方面,东昌、张秋的木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茌平剪纸等有的是因为运河的开通、交通的便利而直接的输入,有的则是与当地技艺相结合而新生的。在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方面,当时戏院、书棚星罗棋布,茶肆、酒馆管弦齐奏,南腔北调不绝于耳,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剧种在聊城都有演出,这些在山陕会馆戏楼斑驳的墙上都有明确的记载。
运河文化还有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市井文化,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等,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这些都是运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开发利用好都能使聊城增添不小的独特魅力。另外,如瑞香村肉食、魏氏熏鸡、临清托盘豆腐、馓子等这些老字号和传统名吃,我市还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利用的力度,这样不仅能丰富运河文化内涵,还能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合“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我市早就把运河开发建设作为聊城市城市和旅游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对聊城城区段运河分四期进行了开发建设,长度近8公里,目前运河五期建设也在逐步推进。我市还兴建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今年开馆后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参观,对运河的认知和申遗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运河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市今后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国家正在实施的运河申遗工程,对于我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运河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我市还需要按照规划设计,继续开展运河整治、文物古迹保护、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争取早日重现运河胜景。
一直以来,大运河就被称为贯穿聊城的一条“玉带”。我市还要在现有运河项目开发基础上,积极推进运河五期、古城保护与改造、东昌湖创意开发、金瓶梅音乐剧创作等大型项目,形成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旅游线路,真正使大运河成为一条文化带、旅游带、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