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本身来看,一方面印度矿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无法转移;另一方面因为印度国内矿山较小,印度矿加入谈判框架内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国内进口矿现货市场模式将长期存在。
“现货市场在谈判中更像一个风向标,三大巨头可以通过减少或增加现货投放量来灵活的操控市场价格,不仅推高谈判价格,还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中国钢材网网咨询总监徐向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徐向春认为,外方除了利用现货市场波动逼迫中方接受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外,他们还会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寻求谈判突破口。“从以往的经验看,一旦日本的价格确定,无论中方跟随与否,都会马上反映到我国的现货市场价格上,从而给中国钢厂造成一个不得不执行的事实价格,而这一点从力拓的上述言论中也可以看出。”徐向春说。
中方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今年8月,中钢协与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FMG达成了“中国价格”,但并未获得三大矿的认同,国内钢铁企业更倾向于默认三大矿与日韩钢企达成的首发价。中钢协也表示,2009年和2010年谈判将合并进行。
剑拔弩张的谈判预热背后,中方即将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自己。
一方面是超量的铁矿石进口。尽管钢材价格已经数月下跌,处于亏损边缘的钢铁企业却没有太多减产的意愿,为了维持生产,企业也在继续加大力度购进铁矿石。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铁矿石在8月出现首次环比大幅下降后,又反弹至当月新高,9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6455万吨,月度铁矿石进口再次突破60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4.67%,较前一个月也增长30%。从交通部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1至8月份,铁矿石外贸进港吞吐量4.4亿吨,增长29.1%,比上半年累计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出现20%以上的月度增幅,国内主要铁矿石接卸港口压船压港现象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粗钢产量“严重超标”。“和之前囤货投机不一样,目前铁矿石进口主要是钢厂进行储备和生产所需,”中钢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本轮铁矿石大幅进口根本原因还是中国持续走高的钢铁产量。目前中国钢铁的产量过高已经为行业运行带来巨大风险。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粗钢产量1.53亿吨,创造历史最高,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0%和10%,以此生产水平中国钢产量年产将达到6.1亿吨。
对此国泰证券分析师给予评论,如果中国钢铁产能保持这个水平,加上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复苏,将引起钢铁产能继续保持反弹趋势,相比全球铁矿石需求恢复速度,世界矿石供应仍略显滞后,2009年四季度及2010年铁矿石供求并不非常乐观。
此外,钢铁产业还面临集中度不高的难题。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全国现有粗钢生产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在需求散乱情况下,铁矿石进口方面非常混乱,拥有进口资质的贸易企业和钢厂达上百家,铁矿石市场秩序非常混乱。
聚焦2 FMG“难成大器”淡水河谷或成最佳突破
作为铁矿石谈判中的新成员,澳大利亚第三大矿石供应商FMG之前友好的态度有所转变。近期有消息透露,FMG执行董事GraemeRowley表示正在与中国就第四季度是否继续采用折扣定价进行协商。对此多数业内专家认为,2000万吨的供应量让FMG在谈判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铁矿石谈判关键点仍是与三大巨头之间的博弈。
“目前我国矿石进口渠道不断增加,但多以现货价格购进,如果不能在三大矿山中寻找突破口统一价格,借此消除现货市场,对其他进口国很难起到规范效应。”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和乌克兰成为中国前五大铁矿石进口来源国,而南非、乌克兰等国以现货形式的进口量增幅达到144%和91%。中钢协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如果能从三大矿山找到突破口,之前以现货形式进口的印度和其他国家的矿石价格自然可以随之确定,长期稳定的价格也不再是“空中楼阁”。
业内人士则认为,中方可以回避必和必拓和力拓的强硬态度,从淡水河谷方面寻找谈判突破口。
与澳洲两拓不同,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由于运输距离远在到岸成本上一直是其竞争软肋。目前的海运费来看,巴西到中国的海运费为37美元/吨,澳大利亚到中国的海运费为16美元/吨。按照此测算,巴西粗粉到岸价为每吨93美元,而PB澳粉价格为每吨76美元,澳矿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正因为如此,淡水河谷一直在努力改变此项劣势。除了与中国企业合作建设大型运输船队外,还在珠海、安阳合资建设两家球团矿冶炼厂,也是三大矿山中唯一一家在中国有实体投资的公司。
一位接近淡水河谷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淡水河谷在今年谈判中态度一直比较温和,为了稳定中国的市场份额,淡水河谷在谈判僵持时曾一度想与中国高层进行沟通,或就谈判做出某种妥协,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因此,选择淡水河谷谈判起来更容易,达成共识的可能行更大。
上述钢协人士同时表示,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的整顿上,加快制定规范铁矿石市场秩序的相关细则;同时,应该严格审查和控制铁矿石进口资质,防止超量进口和杜绝囤矿倒矿行为;此外要控制钢铁产能减少矿石需求,在谈判中把握节奏并争取更多有利机会。
链接
近年铁矿石谈判历程回顾
◎2005年谈判:
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日本日新铁和力拓达成首发价格,中国表示跟随。其中粉矿上涨71.5%,块矿上涨71.5%。
◎2006年谈判:
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宝钢和必和必拓达成首发价格,其中粉矿上涨19%,块矿上涨19%。
◎2007年谈判:
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宝钢和淡水河谷达成首发价格,其中粉矿上涨9.5%,块矿9.5%。
◎2008年谈判:
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日本日新铁、韩国浦项和巴西淡水河谷达成首发价格,中国表示跟随,其中粉矿上涨65%,块矿上涨71%。因为力拓对此谈判结果不认可,宝钢在6月24日重新与力拓确定长协价格,其中粉矿上涨79.88%,块矿上涨96.5%,长协价格“无条件跟随”模式随即打破。
◎2009年谈判:
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日新铁和力拓达成首发价格,其中粉矿降幅33%,块矿降幅44%,但对此中方表示不跟随,并且在8月和FMG达成协议价格,其中粉矿降幅35.02%,块矿降幅50.42%,但三大矿山并不认同该价格,该年度铁矿石谈判未有结果。
【钢铁市场】
美终止对华紧固件“双反”调查 商务部发表谈话
经过各方全力应对,2009年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6:0的投票结果初裁认定中国产紧固件没有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因此终止对华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就此表示,美方的这一决定是在中国产业积极抗辩后基于客观事实做出的正确判断。中国产紧固件与美国产紧固件不是同类产品,分属于不同的市场和客户群,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中国的产品有效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白,为美国下游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美方的裁定是理性的,符合市场实际。中方鼓励两国产业加强合作提高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避免动辄寻求贸易保护。
中方希望美方恪守G20匹兹堡峰会承诺和不久前召开的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之间达成的共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在后续案件裁决中能继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依据WTO规则和市场实际做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