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决战之年。面对节能减排的压力,山东钢铁集团济钢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做强循环经济优势、创新能源管理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既保证了生产顺行又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66.64万吨标煤的节能责任目标任务,为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强循环经济优势
包括印度企业在内的10多家企业,近两年正式引入了济钢干法熄焦技术。截止到今年4月份,包括鞍钢在内的多家钢铁企业引入了济钢烧结机余热发电项目。今年以来,以国际工程技术公司为依托,向国内外钢铁企业输出节能清洁工艺技术,成为做强循环经济优势,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标志。
“2009年,由于钢铁产量压缩,煤气等能源介质减少,发电项目的运行受到影响。济钢以焦炉煤气零放散、高炉煤气低放散为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燃气发电系统实现了7台燃机并网发电运行模式的新突破。全年利用余热余能发电28.5亿千瓦时,可满足自身生产用电的60%,相当于节约标煤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160余万吨,分布式发电项目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济钢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李建民说。
今年1-6月份,济钢通过超前计划,系统平衡,强化过程控制,基本实现了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的高效利用,焦炉、高炉煤气放散率同比明显降低。围绕余热余能发电系统存在的“瓶颈”问题,济钢对发电工艺技术、操作运行和设备检修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攻关项目77项,上半年完成攻关项目32项,余热余能发电完成14.5亿千瓦时,同比提高3.6%。
结合济南市“节水保泉”工作,济钢努力寻求水资源应用最佳平衡,从技术、工艺、管理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日均地下水提取量同比减少2000立方米。经过不懈努力,能源消耗不断降低,2010年上半年,济钢吨钢综合能耗预计完成596千克标煤,同比降低2千克。
创新能源管理
最近,济钢集团新上的400平方米烧结机项目正式投产,而在几个月前,由于这个项目的调速系统没采用变频技术,并没有通过集团内部的能源技术评估。
“能源技术评估结束,我们立刻进行了整改,改造后的装置节电率达15%以上,现在我们正在对所有设备项目进行事先能源评价,对不符合能源技术要求标准的项目坚决杜绝。”济钢能源管理科副科长陈飚说。
除了对所有新上项目进行源头把关,济钢集团还对生产、加工等不同工序进行能源管理。在济钢集团的能源管控中心,通过水 电、煤、气四大平台,对生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实施能源的平衡预测。“例如说某一个用户在突然停电的情况下,通过煤气管网把原来用户使用的煤气调整到别的用户,可以减少浪费。”济钢能源动力厂综合部副部长吴洪亮说。
8月初,济钢新组建能源环保部。能源环保部按照“减少、替代、优化”的原则,克服系统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深挖机组潜力,降低系统风险。8月24日,济钢利用余热余能发电量当日超过900万千瓦时,实现了历史新突破。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建立节能工作机制,济钢的能耗水平持续下降,同比降低5%,利用余热发电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0万吨。济钢集团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李建民表示:“经过能源评估,我们还要深挖100万吨标煤潜能。”
“我们能源管理师就是对全厂的用能结构进行梳理和优化,对节能潜力进行挖潜,使我们的能源管理由原来的粗放式向现在的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济钢能源管理师郜国涛说。
超前淘汰落后产能
山东钢铁集团济南钢铁公司是济南市的耗能大户,每年耗能60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耗能总量的五分之一。面对节能减排压力,三年来济钢主动优化能源结构,先后关停4座小高炉和2座小转炉以及小型轧钢生产线,淘汰落后炼钢产能86万吨、落后炼铁产能65万吨。
今年二季度,济钢统筹考虑,超前淘汰落后产能。6月16日,关停第一炼铁厂1号350立方米高炉;7月17日,关停第一炼铁厂5号350立方米高炉;这些举措为实现2011年全部淘汰6座350立方米高炉奠定了基础。
“原本用处不大的余热成了其他企业的‘香饽饽’,自己又额外增加了收益,一举两得。”济钢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李建民说,今年3月15日,随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通过联合国授权方第七次现场核查,济钢二氧化碳核证减排总量达到近400万吨,累计收益超过3亿元人民币。在已获得联合国签发的项目中,济钢减排二氧化碳的签发量占全国钢铁行业总签发量的58.8%。
济钢规划发展部部长赵培建表示,“一炼铁小高炉淘汰以后,原址上不会新建任何钢铁项目。从目前看,和济南市政府联合建设城市绿化、垃圾处理等低碳项目倾向性较大。”
据了解,济钢集团与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签订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已提前实现。济钢“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总量66.64万吨标煤,5年累计实现节能69.95万吨标煤,超额完成66.64万吨标煤的节能责任目标任务。在钢铁行业中,济钢第二家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是首批“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目前,济钢在拓展绿色制造、钢材深加工等延长产业链的规模投资已经开始,转方式调结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