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里公路带来乡村巨变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8年07月10日 08:07:25 打印
本报聊城讯 “这里以前是个大坑,一到夏天就积水,没想到两年工夫,坑不但平了,还盖起了20多间门头房。”莘县张鲁镇西街村村民王书勇,在北京打工两年多没有回家,近日回来看到村里发生这么大变化,“要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不敢相信!”
新近修建的通村公路,“导演”了这个乡村的巨变。王书勇所说的“大坑”,其实就是村边“取土场”,挖了几十年,越挖越深。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村庄西侧公路的贯通,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车流、人流,“大坑”竟然成为村民梦寐以求的好地方。
西街村民“抓阄”分配了这个地段。现在,大坑消失了,代之以长排的门头房,种子站、加油站、包子铺、修车铺、农药化肥店应有尽有。
5年多来,聊城积极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克服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投资2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多里。聊城市交通局局长韩建国告诉记者,市财政紧张,还有3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但他们还是多方凑集资金、千方百计为民修路,截至目前,全市96%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基本形成了以县乡道为骨架、乡村道为分支,连接城乡、遍布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
如今,聊城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已经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开始发挥出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东阿县交通局局长王广锋,曾在姚寨镇做了5年党委书记,修了5年农村公路,累计修路约200公里。他告诉记者,因为有了便捷的县乡公路,乡镇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培植了桑蚕、大棚、铸造等多个产业,姚寨镇群众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
由于收入增加,农村新房子越盖越多,村容村貌随之改观。在东阿县鱼山乡,记者看到路边有不少两层的楼房,村民们在楼下开店,楼上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