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8年10月07日 08:23:47 打印
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在建立劳务输出地区和输入地区对接上做文章,实现了我市劳务输出由自发的、分散的输出向有组织的、大规模输出转变,由体力劳务输出向技能管理输出转变,由普通劳务输出向劳务派遣转变,由国内劳务输出向境外劳务输出的转变,打响了 “水城劳务”这一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9.2万人,预计年劳务总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涉及电子、维修、建筑、餐饮、服装、制造等40多个行业。促进信息对接 搭建服务平台
为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我市在全市132个乡、镇 (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所,在103个社区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了300多名协理员,各输出机构还聘请了专兼职信息员600多人,农村劳动力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用工信息。各职业中介机构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40多个办事处,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用工信息,并在全市传送发布,形成了以输入地劳务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劳务信息服务体系。
我市还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了与用工单位的劳务合作与劳务对接。联合市外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用工企业,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定期举办市外劳务专项招聘会。利用每年春节后农村劳动力集中外出就业的时机,结合春风行动,积极开展市外就业大型招聘活动。并在部分大中城市召开劳务推介会,积极推介我市劳动力资源,使用工单位对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使聊城劳务品牌越来越响,知名度越来越高。
强化技能对接 提高输出质量
在深圳,有6000多名聊城籍劳务工晋升到总经理助理、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等管理岗位,126人被选派到美国、韩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培训学习,768人被评为岗位技术能手。通过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了我市劳务输出的质量。
为缓解劳动力技能与用工岗位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市坚持根据输入地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搞好输出培训与输入地对接。对现有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整合,对其充分利用,对16万名农村青年进行了系统的技能培训,5万多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积极指导各培训机构重点培植1到2个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优势专业,使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向纵深延伸,带动劳务品牌的发展。目前我市已经形成电子、服装、电气焊、家政服务等优势品牌专业,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狠抓规范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为推动劳务输出品牌升级,我市积极提升服务水平,受到了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的欢迎。面对无微不至的服务,原深圳奥林巴斯有限公司总经理山口保雄先生说: “同聊城打交道无后顾之忧。”
通过为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组织劳务输出驻外工作人员定期到用工单位召开座谈会,倾听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市劳动输出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信任。目前,有90%以上的用人单位直接委托我市劳动部门代理招工。
近几年来,我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适时提出了新的劳务输出理念,大力发展劳务派遣,深受企业欢迎。目前,我市已成立专业劳务派遣公司6家,资产3000多万元,从业人员360多人,派遣员工总数达到3万多人。其中,我市驻深圳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员工数量达到8000多人,成为深圳四大劳务派遣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