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寒冷天气让正在实施建设与改造的古城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11月份还紧张施工的东关桥仿古建筑和楼北大街管沟工程施工现场也由于天气寒冷放慢了脚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城区“拆屋”现场的热闹,搬家公司的货车满载了古城居民的家当来回奔忙;从事拆迁的“老板”将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整理出来出售;来自城郊的农民朋友在这里淘换他们从事生产需要的“有用之才”。
12月19日,来自北城办事处八里庄的两位村民用两辆小型拖拉机,拉回了两车预制板。“10块钱一块,长度是2米,短一些的还要便宜,这东西回家盖猪圈用正合适。这些板子在城里没有用,可是在我们那里搭个棚子、盖个猪圈什么的就再合适不过了。这几天我都和村里的一些村民来好几趟了。”买到称心又便宜的建材让他们心里痛快。至于价格,这两位村民都表示,没有标准,买卖双方觉得合适就成交。
来自朱老庄乡张庄村的老张是从事整房拆迁的,他对记者说:“这里的房子基本都剩不下东西。卖家自己开车来的话,砖5分一块;我们负责送到就1毛多一块,门窗、预制板、檩条也各有各的价格。现在买了在家放着,以后自己用或者出售都有赚头。”
记者从包房拆迁的人们那里得知,用于古城四条大街和临湖四周的拆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他们的生意也进入淡季。下一步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正在拆迁的龙湾和其他待拆迁的城中村。从拆迁过程中获得建筑材料在农村很有市场,尤其是从事养殖的农民对旧砖瓦及木材有很大的需求。
近一段时间,人力三轮上“高价回收电视冰箱洗衣机”的牌子伴随着“收废品”吆喝声在古城区的胡同中来回穿行,很多“破烂王”也在古城拆迁过程中分得一杯羹。“我收好的角铁每斤9毛到1块,现在都是这个价。到了拆迁后期,不少老居民都搬家了,剩下的也早早清理了家里的废旧东西,现在我的生意也不忙了。”一位在道署西街收废品的老人对记者说。
据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拆迁前期的准备、丈量、签订协议是整个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重点,关键在于做好“迁”的工作,后期的“拆”的工作就显得简单了。这些到古城区拆迁现场淘换建筑材料的人既有城郊的农民,也有专门从事拆迁的公司。总之,除了指挥部出面协调建筑垃圾清运,其他的可利用的建筑材料都通过民间的力量开始资源配置。他们参与到古城拆迁中有利于拆迁后期工作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