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聊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聊城分站 >> 本地资讯 >> “僵尸银行”会缠上欧洲吗

“僵尸银行”会缠上欧洲吗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豫言 2012年02月08日 09:28:38 打印

导读: 对于这种状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有过很深入的研究。按照他的更简短的定义,所谓“僵尸银行”,即指“破产的银行获得政府的长期生存支持,但实际上银行已不再提供贷款”。

  僵尸比死尸更可怕,“僵尸银行”(Zombie bank)比破产银行更恐怖。太多潜伏的“僵尸银行”,成为推动危机螺旋式恶化的重大隐患。当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就使得不少银行有化身“僵尸银行”的可能。

  “僵尸银行”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是在1987年,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教授爱德华·凯恩(Edward Kane)用其来解释日本经济“失去十年”的成因,指出当时一些日本银行虽已资不抵债、失去生存能力,但由于政府怕其破产会引发更严重的金融混乱,于是在政府的输血下,这些银行还能勉强维持运转。

  对于这种状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有过很深入的研究。按照他的更简短的定义,所谓“僵尸银行”,即指“破产的银行获得政府的长期生存支持,但实际上银行已不再提供贷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但银行业这种既无活力、又不倒闭的状态,不仅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支持,反而成为实体经济的拖累。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僵尸银行”也成为日本“失去十年”的代名词。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不仅将纳税人的血汗钱付诸于险境,更使得许多华尔街企业有被“僵尸化”的趋向。记得当时对此感到焦虑的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就一再警告说,美国“将面临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以及美国经历‘失落的十年’的风险”。

  当然,有了日本的教训,美国人的应对策略显然要好了许多。至少经过一轮轮压力测试,按照伯南克2009年3月的解释,美国的情况非当时的日本所能比,至少在他看来,没有一家大型美国银行是僵尸机构,因为它们还都能提供贷款,生存能力无虞。美国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僵尸化”,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华尔街基本告别了生存危机。

  但在欧洲,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却很快将德夏银行打为最典型的“僵尸银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夏银行得到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政府64亿欧元的注资,方渡过难关;但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最终让该银行难逃欧债危机的大劫,2011年10月,德夏银行最终被分拆。

  从德夏银行的遭遇以及日本“失去十年”中看出,“僵尸银行”与“政府之手”紧密相连。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些银行早该被市场淘汰,但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这些银行方能苟延残喘。从短期来看,政府注资有助于避免市场的崩溃;但从长远来看,僵而不死的结果,却为更严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欧债危机之所以迁延至今,既同银行“僵尸化”有关,更同对“僵尸银行”的恐惧症密不可分。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要应对欧债危机,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发行欧元债券或让欧洲央行成为“最终贷款人”,这随即遭到德国的拒绝。其中原因,除了德国需要让渡自身利益外,德国还担心会触犯道德风险,救助了不该救助的对象,扶持了不该扶植的银行,从而让僵尸横行,经济遭到更大劫难。

  智库“开放欧洲”经济学家拉乌尔·卢帕勒尔就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欧洲央行出手固然可避免银行挤兑,但同时也会制造出一批“僵尸银行”,最终的结果是纳税人为此付出更大代价。在金融危机中,欧美普遍存在的国有化恐惧,其实或多或少也同“僵尸银行”有关。

  当然,有“僵尸银行”,也必然有“僵尸企业”。比如,对于日本“失去十年”,除了经济学家普遍归咎于“僵尸银行”外,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同日本银行业不断向一些不良企业注资有关,注资的原因也是所谓这些企业“大到不能倒”,但不倒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债台高筑,可勉强生存,却缺乏必要的活力。在一些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学者看来,这种困境,其实正是政府救市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结果。对国家来说,至少在有些时候,市场有规律,救市须审慎。

上一篇:港口铁矿石库存破亿

下一篇:一月国内钢材期货市场综述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