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水城大地。美丽的东昌湖畔,杨柳含笑,草木复苏;三三两两的市民结队而来,沿湖漫步,尽情享受清新的初春气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创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积极争取,环保部将于近期对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进行正式验收,可以说,聊城创模工作已经到了攻坚克难、奋力冲刺的关键时刻。各级各部门必须以“不畏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全力打一场迎接验收的攻坚战,为聊城未来发展赢得主动。
科学发展筑平台
通过开展创模活动,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建成区绿化率达41.2%……
“创模,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为了拿个牌子!”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峰海在全市创模验收工作动员会上指出,我市开展创模工作,主要是通过这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平台和抓手,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夺取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而数字的改变,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目前,气候问题、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竞争的方向,成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高地的热点,环保产业也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今后会有更多的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征收高关税,设置绿色壁垒、贸易壁垒,各国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变为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的竞争;而从优化发展环境的角度看,通过创模营造出的生态宜居环境,将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到聊城,集聚资源和人气,集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产业提升是根本
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中,是我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环保工作压力巨大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创模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
在去年实施“项目突破年”的基础上,我市确定把产业提升工程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并将环境保护的提升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全市已制定出台了工业和农业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县(市区)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等。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扭转我市环保压力大的局面。
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行不通。在膨胀经济总量的同时,我们必须把好节能环保门槛,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许落地。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对国家限期淘汰的小型炼铁、炼钢、轧钢厂等立即关停,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兼得。
改善环境求实效
创模的过程,也是改善城乡环境的过程。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呼吸新鲜的空气,食用安全达标的水源,欣赏清新宜人的美景,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愿望。创模工作,也应与改善城乡环境结合起来。“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居建设、拆除违法建筑、村镇绿化等,是当前改善城乡环境的几大‘重头戏’。”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加大城中村改造、农村新居建设特别是千户社区建设力度,借鉴济宁等地经验,建设一批美观实用、节地、节材、节能的住宅小区。采取果断措施,严厉制止借助城市建设之机乱搭乱建的行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拆除违章建筑,同时加大建筑施工和拆迁过程中的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创建文明工地等大规模治理行动,防止城市扬尘污染。在城市绿化方面,抢抓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着力增加城区绿化覆盖率,突出抓好100个绿化节点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打造城市绿化亮点,营造高标准的绿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