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来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回想起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西部某石油企业的一位管理人员还是有些心惊——几个月前还在为订单爆满而欣喜,谁想“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便接踵而至。面对记者,这位管理人员抛出一句话——都是国际金融危机惹的祸。
这只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企业的冰山一角。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与经济冷暖息息相关的石油石化行业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仅从今年第一季度的季报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家公司收入同比下降均在1/3左右。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石油等5家石油石化企业今年前3个月的利润总额也大幅下降。
在内外部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发展面临新的考验。是进是退,是攻是守,是力敌还是智取,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立体呈现,石油企业需要对自身科学发展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市场风云突变,危机就在身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去年9月开始,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下滑,销量大幅萎缩。当年11月,全国原油加工量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成品油日销售量比当年供应高峰时下降34%。
与之同行的是,国际油价坐上了“过山车”,从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一路狂跌,半年跌幅超过75%。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给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组织带来严峻挑战。
石油产业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下抖动——油品库存居高难下,炼油企业降量运行,部分油田关井限产。就连前两年十分活跃的油品进口市场也出现大幅萎缩,越来越多的巨型油轮成了漂浮在大洋上的储油库。有人推算,今年前3个月平均每天在世界各大洋上游弋着的油轮达21艘,载重原油总量4000万桶,而去年10月底这样的油轮不过4艘。
种种迹象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石油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面临全新考验。无论是国际大石油公司,还是我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利润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地炼油充斥市场,需求萎缩的市场被进一步压缩,油品生产受到抑制。市场变化也对企业竞争能力构成冲击。全球500强企业最新排行榜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业排名普遍下降,能源企业座次同样箭头向下。市场重新洗牌,必然导致石油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未来一两年内,世界石油行业将出现新一轮大规模整合。”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认为,应该抓住时机,实现油气资源的全球整合与配置。能源交易商Vitol负责人伊恩·泰勒也认为,“这是15至20年内的最佳机遇”。
“冬眠”还是“突围”,思路需要认真梳理
从历史上看,金融危机一般要历经爆发、萧条和复苏三个阶段。有分析指出,时下处于萧条阶段的危机,它的影响或许要持续5年甚至更久。
在这个漫长的“严冬”里,是雪藏冬眠,还是危中寻机、伺机突围?
“石油行业与其他经济体一样, 也会出现一定的周期性。石油公司战略伴随石油商业周期而调整。”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说。对于更多的经营者,目前的石油市场只是亮起“黄灯”,告诉大家要谨慎行事。石油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更加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
在危机面前,中国石油企业认真梳理发展思路,将应对重点放在如何破除科学发展瓶颈上。这涉及企业长远发展大计。
为增加资金流动性,中国石油发出“过紧日子”动员令,并停缓建49个项目,核减投资200亿元。初步统计,中国石油等6家中央企业去年下半年调减投资就达890亿元。
“过紧日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和项目建设上,用在互惠互利的国际油气合作上。
“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是花好钱的切入点之一。”中国石油大学能源专家认为,“这同时也是我国能源形势‘危’与‘机’中的‘机’。”
一系列国际合作相继展开:2月18日中国石油宣布已与俄罗斯有关公司签署开展长期原油贸易协议,俄罗斯从2011年至2030年每年以1500万吨向中国供应总计3亿吨原油;时隔1天,中国石化称将在11个多月内从巴西进口300万吨至500万吨原油;5月13日,中国海油也与国外企业签署相关协议,不到一年就总计拿到年规模660万吨的海外液化天然气量。
思路决定出路。眼光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在这场突围攻坚战中,中国石油企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将科学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展、延伸。
思路一:核心竞争力是化解危机之术,更是企业发展之基。石油装备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下遭遇寒冬,但今年一季度宝鸡石油钢管公司销售利润不降反升,较去年同期增长80%以上,其秘诀就是锲而不舍地打造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孙宁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源泉,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如传统螺杆钻具一套才卖十几万元,而高新技术产品钻井顶驱装置一套就高达几千万元,其间价差上百倍。
思路二:冷中寻热,未雨绸缪,适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虽带来阵阵寒流,但维持经济运行的部分产品仍是热点,可以“冷”中寻“热”。华北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通过摆“危机”、析“机遇”,看到了受国际油价低迷、油田开发后期成本压力增大等影响,企业对高新技术、降本增效技术等将产生旺盛需求的科技攻关新机遇,确定“突破关键技术,研发高端成果”的发展新思路。
思路三:与国家提振经济政策形成“共振”,抢占发展主动权。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新政为提振中国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石油企业研究并利用好这些政策,寻找商机,抢占发展主动权,是智慧之举。今年春耕期间,宁夏石化公司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开足马力生产,仅前两个月就向市场投放尿素48万多吨,比去年前3个月尿素总量还多出18万吨。
思路四:抢抓机遇,苦练内功,降成本保质量。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三季度以来,抚顺石化公司自销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3%,成品油库存及化工产品库存先后达到历史高点。面对难题,这个公司眼睛向内,提出减少产品库存、增加动态生产订单等“三增三减”,化“危”为“机”。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则坚持“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每一根钢管”的理念,制定高于管线标准的内控钢管指标,强化质量控制,确保出厂产品“根根是精品”。
……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前,“突围者”均需要认真梳理“过冬”和“冬天”过后的发展思路,科学决策,积极应对,以迎接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立足长远因势利导,筑牢科学发展之基
去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7%,但中国仍实现9%的高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就在有人预测世界主要经济体将进入负增长时,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高于6%的增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世界瞩目。
透过坚挺的中国经济,社会各界有了看好中国石油产业长远发展的信心。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石油认为,“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中国石油集团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4月以来,能源外交在中国大地频繁上演,多项油气领域合作协议成功签署。这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信心”,也提振了中国石油企业的信心。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战术上有所调整外,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既定的国际化战略均没有调整。
瞄准国际化,中国海油把保持低成本确定为保持高效高速发展的“根”;中国石化把切实做好生产经营和投资工作列为全年任务之首,继续把有限的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中国石油对全年原油生产计划和产能建设项目进一步调整,继续压减投资和措施工作量,并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做到在保增长上打头阵、在调结构上上台阶、在促改革上有突破。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各石油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筑牢长远发展之基。大庆油田把4000万吨持续稳产作为不可动摇的政治任务来落实。“一切服务4000万,一切服从4000万,一切围绕4000万,全力保证4000万”——大庆人的坚定信念一览无余。长庆油田加强市场资源配置,坚持市场开放,坚持3000万吨、5000万吨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低成本战略不动摇,朝着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目标坚定地迈进。
现有危机终要过去,新的危机还会再来,国际油价照样可能“波涛汹涌”……挑战无时不在,危机无处不有,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直面挑战,如何化“危”为“机”,保持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这是“冲浪”全球经济的根本所在。
在通往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我们必须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