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延伸产业链破解盈利难题
解读: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2.99%,明显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发展咨询服务、技术中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钢铁服务业可以大幅提高钢企的利润。而且,通过建立钢材服务中心的形式,钢铁企业可与下游行业联系更为紧密,更容易了解其需求,并有的放矢地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
规划:支持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钢铁新材料。重点钢铁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以上。
加大研发投入支撑国际化
解读:现在,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重点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预测我国粗钢需求量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约7.7亿-8.2亿吨。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钢铁市场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要让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靠单纯控制总量,而是应该靠技术创新。而且,国家鼓励“引进来”与“走出去”,企业在海外投资矿山以及合资成立工厂外,还可以与国外巨头企业合资成立研发中心。
规划:“十二五”期间,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8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4立方米,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9%,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
减排要求比以往更高更严
解读: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与此前出台的钢铁行业振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中对钢铁企业能耗要求更高了。事实上,节能环保也是此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应该包含两方面意思,首先是对钢企整个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另外,钢企要提供高性能产品,帮助下游用户进行节能环保生产,其中,可回收的材料将越来越被重视。
规划: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钢铁基地。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减量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在不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条件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首次提出减量调整产业布局
解读:在钢铁行业中,一直存在盲目投资、无序发展、产品过于低端等问题。现在,国家正对此进行调整,而关键词就是“减量”。包括现在山东正进行钢铁结构调整试点,不管是进行搬迁、改造还是兼并重组,目标就是减少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如果能够进行减量调整,那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规范行业秩序都有非常大的好处,但问题是落实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