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作为全国的经济风向标,上海、广东、深圳等发达地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用工荒”,并且迅速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讨论的热点。“用工荒”是经济回暖向好的一个信号,企业发展信心回升,但同时“用工荒”也是给企业敲响的一个警钟: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未雨绸缪储备人才,以免临渴掘井,“工到用时方恨少”,家家用工“荒”。
近一年多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从出口业占较大比重的我国南方向北方漫延,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电子、玩具等行业首当其冲,几乎是全线下滑。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出现务工人员返乡潮,给我市就业带来一定压力。同样受金融危机大潮冲击,我市的部分相关企业也出现停产、转产,一些企业通过削减用人计划或减小经济规模确保顺利过冬,那些失去工作岗位的工人便另谋出路,加入了再就业的大军,这样给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如雪上加霜。
如今,随着经济回暖向好,企业订单逐渐增加,原来紧缩的用工状况随之发生改变,企业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来支撑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而此时企业却发现已无人可用,原来辞掉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早已另栖高枝,企业不得不回过头来去人才市场招人。记者发现,那些存在“用工荒”的企业,其中不少在用工方面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今天用人少就多辞工,明天用人多再去招,缺乏合理的人才储备规划。回想去年上半年,大量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寻找就业岗位,有的企业因不愿增加负担,对一些上门的熟练工人拒之门外,而与此相反,那些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则抓住这些人才“抄底”机会,从中选聘了很多技术人才,以备将来急需。
目前已成为东昌府区大成制衣有限公司技术骨干的高洁,曾在烟台某服装企业打工,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该服装企业停产,去年3月份高洁返回家乡聊城。因为懂技术,有丰富的服装企业工作经验,很快就在大成制衣重新上岗。在大成制衣,有50多名工人和她一样,从外地回来后找到了工作岗位。大成制衣的负责人认为,这些返乡人员都是经过技术培训,技术、经验都有,并且业务水平普遍高过本地工人,是难得的熟练工人,招聘他们既节省了企业培训成本,又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一举多得。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其中最重要的砝码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构建人才储备长效机制是避免出现“用工荒”的重要举措。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不乏企业可用之才,对企业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是企业优化人才梯队的最佳契机。此时,企业可以及时有计划地补充人才,这样可保证关键性岗位有适度的人才储备,重要岗位能够后继有人,从而避免岗位空缺后无马上可用之人的尴尬。因此,有关专家指出,金融危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法则,在企业生存的丛林法则当中,企业必须看到适者生存与强者立足的不变定律,必须在平时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