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钢铁行业,这无疑是个多事之秋。从钢贸不良贷,到唐山大范围钢铁厂停工,钢铁行业今年一直不缺少负面新闻,但“中钢集团百亿债务违约”的传闻则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
9月22日,一则“某排名60多的央企,银行贷款本息数百亿全面逾期,已锁定目标是中钢集团”的微博传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传闻确认为中钢集团百亿债务违约,欠贷涉9家银行,包括中行200亿元、交行150亿元、光大110亿元、国开行100亿元、农行90亿元、民生75亿元、浦发40亿元、北京银行30亿元、工行20亿元,总共780亿元。而9月23日上午中钢集团向21世纪经济报道回应称,“今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钢铁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政策控制影响,中钢集团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的确)存在个别资金回笼(慢)、未按期到账的情况。对此,中钢集团正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获现能力,努力保证现金流的平衡。”“传言中贷款数百亿本息逾期的消息不属实”。
从传闻,到确认,再到否认,整个事件更是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市场无不猜测事件的真假及后续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已经印证了之前钢铁行业进入冬天的观点。
从埋下种子到结出苦果是需要时间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全行业过冬的局面,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2012年初,笔者调研的时候发现中西部很多大型钢铁厂停掉,甚至扒掉电炉,转而重新增建高炉。与之对应的是,当年废钢炼钢吨钢综合单耗降至118千克/吨。而电炉利用废钢的短流程炼钢方式,不但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也是炼钢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式。从战略方向上,众多的钢铁企业已经转向到了低端市场的数量和价格竞争。而这一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这样的方式,在销售市场火热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什么。但是当出现经济周期下行,特别是作为钢材主要的消费市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一吨钢利润买不到一只冰棍”、“钢铁白菜价”、“炼钢不如养猪”就被频繁喊了出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信贷问题。高周转支撑了高负债,大体量的钢铁交易,使得钢贸商在钢材市场火热的时候成为了银行的座上宾。但随着钢材市场萎靡,价格一路走低,抵押钢材的价值不断缩水。再加上部分钢贸商利用了银行监管能力有限的漏洞,重复抵押,最终导致出现抵押品真空。钢贸领域自此成为银行贷款的雷区,银行不愿意,也不敢再对钢铁行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放。融资渠道的中断,让钢铁行业雪上加霜。
钢铁行业是过剩产能的重灾区,但钢铁行业投资减少并不明显,生产仍在增加。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炼钢设备的特点决定的,但业内企业的“囚徒心态”也无疑使得压缩产能成为空话。国家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成效一直不大,这或许最终需要市场来促使过剩产能的淘汰,但到那个时候,代价就未免太大。
钢铁行业唯一的欣慰似乎来自于出口。发达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致使世界钢铁需求旺盛。2014年中国钢材出口8000万吨似乎已成定局。但是有多少国内企业能从中分一杯羹,何况对于庞大的行业产能来说,8000万吨也只不过是稍微缓解而已。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发现,钢铁行业信贷几乎可以作为人民大学陈雨露教授的“’大金融’理论下的金融体系传导机制”的最好实例:在信用扩张阶段,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信用关系的增加将推动信用增量的成倍增长;而与此同时,一旦某个节点的信用关系出现问题,就会很快传导至网络的其他部分,从而造成信用关系的大面积破裂,并引发信用总量远大于初始冲击规模的收缩。
这恰恰是目前业内对中钢事件的担忧。一方面,大家担心中钢事件是个例还是说仅仅是开始;另一方面,中钢事件是否会导致银行信贷切断与钢贸企业的最后通道,这无疑会使已经如履薄冰的钢贸行业雪上加霜。更有甚者认为国家对中钢事件的措施,则直接反应了国家对压缩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影响着面临类似处境的企业的心态。而金融界人士则认为要提高警惕,根据央行“要继续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金融风险的监测,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声明,防范大宗商品信贷领域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回到中钢事件本身,这或许暴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大型企业集团自身的战略失误、集团管控失控。无论是大到方向选择、母子公司管理上,还是小到应收账款管理上,中钢都显得极为混乱。“做大”还是“做强”一直是中国企业的选择题,多数企业最终选择上倾向了“做大”。在快速发展、大举扩张的时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到市场环境恶化时,才发现管理机制成为了最大的短板。“大到不能倒”变成“大到不敢倒”,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与政府博弈的筹码。随着深冬的到来,中钢或许不会是个例。
至此,笔者悲观的认为,钢铁行业还要面临更加严酷的处境。业内企业要想真正的度过严冬,国家要真正的实现压缩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政府更多的放手,让企业自己去经历市场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代价太大,过程也必然漫长而痛苦。对于银行信贷机构,则需要把握一种平衡,既要防止出现信贷风险,又不易过于收缩,影响行业内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更应该趁此机会,重新调整、明确方向,建立真正的科学管理体系。只有经历过市场的风雨,才能建立真正的强大,这是寒冬,也是转折的机会。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