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旬以来的钢价上涨行情,源动力是因为市场价格已经远离成本线,使得钢企极力寻求价值回归,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中不断出现的停产和减产,以及钢材社会库存量的持续下降,使得钢材市场资源供应明显减少(部分品种甚至出现短缺),供需关系趋于平衡,这为促成钢材价格上涨行情局面的顺利打开创造了比较良好的市场环境。然而,停产的部分产能并没有完全退出,收缩的一些产能更可以随时释放。有迹象表明,今年元月份,国内钢铁企业生产节奏较去年12月份有所加快,钢产量有所回升。鉴于近段时间钢材市场价格反弹力量基本上已经耗尽,加之市场供需环境渐趋恶化,元月下旬及至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钢材市场价格将难免唱衰,总体表现为弱势调整。尽管前期尚存局部地区、部分品种市场价格的小幅上冲、上拉,但这些都将无济于事。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复苏迟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钢材的需求量随之减少,因此,2015年国内钢铁生产总体上保持逐月下降趋势。我们比较发现,去年全国粗钢产量不仅较2014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而且也较2013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产量减少1816万吨,相当于4个500万吨级或者2个一千万吨级钢厂停产)。其中,去年12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减至6437万吨,同比下降幅度达到5.2%;而同期全国生铁产量减至5333万吨,同比下降幅度更是高达7.1%。从月度平均每日粗钢产量来看,去年12月份全国日均产量为207.6万吨,是2014年以来24个月份中粗钢产量的最低生产水平。如果将此生产节奏年化,则意味着年产粗钢75800万吨,较2015年80383万吨的实际产量减少大约4600万吨,相当于10家年产能在500万吨左右的中型钢厂或者5家年产能在1000万吨左右的大型钢厂全面停产。
显然,我国钢铁行业供给端的结构如果进行如此调整想必会效果显著,立竿见影。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国内钢铁行业仅仅是在12月份这一个月里实施了如此的减量供应,钢材市场总体上就有了大约每吨200元左右的价格恢复(回升、上涨)。而在元月中旬以来,钢材价格下行调整现象却又已经较为普遍。这说明今年元月份钢材供给端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减产,或者至少需要继续保持去年12月下旬的减产力度。据中钢协估算,2015年12月上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08.43万吨,12月中旬粗钢产量较上旬有所下降,上、中旬合并计算全国日均产量为208.28万吨,12月下旬粗钢生产速度进一步放缓,全国日均产量降至201.45万吨。正是因为去年12月份钢铁产量下降幅度加大(尤其是12月下旬减产力度显著增加),对今年元月份钢材价格的稳定和小幅上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新年以来,借着去年年底钢价小幅反弹的东风,元月上旬市场接着发力,钢价继续上扬,实现了行业新年“开门红”。
然而,市场价格上涨的同时,一些蠢蠢欲动的“蛰伏”钢厂倒是真的“动”了起来,使得市场资源供应量又有所“抬头”。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元月上旬会员钢铁企业日产粗钢156.81万吨,比上期增加5.26万吨,增长3.47%;估计全国同期粗钢日均产量为205.44万吨,比上期增长约2%。虽然这些数据与以前多个时期相比并不算高,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迹象,是生产恢复、资源增多的势头。也就是说,元月中旬和元月下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果真如此,市场资源供应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钢材价格的恢复和稳定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环境和背景下,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下滑既成事实,钢材需求从过去的高峰日渐萎缩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国内钢铁行业,严重过剩的庞大产能随时影响着市场价格的恢复,进而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实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201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全国粗钢平均日产量只有在210万吨左右,市场价格才可能出现恢复性反弹。然而,随着需求的继续萎缩和钢材价格的小幅回升,后期钢价进一步恢复拔高的阻力将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初步估计,对于粗钢日产水平的要求应该不低于去年12月份,尤其是12月下旬。在近期,只有保持去年12月下旬的粗钢生产水平,甚至进一步加大减产力度和降低生产水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才能够出现比较稳定的恢复势头,较快地向着成本线靠拢,直至上升到成本线上方,让钢铁生产企业获得一定的盈利空间。(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