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转瞬即逝,这一年似乎又太漫长,经历了严冬的钢铁行业依旧看不到一点春天的迹象。尚在煎熬的人依然抱着一丝幻想,只要撑过这阵子就好了,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撑过去,没有人能说的清。当然,也有不少人已经银丝万绪,被迫提前关紧大门,但眼光还在窥视门缝外,期待能迎来一丝曙光,虽然知道短期而言这明显是奢望。
久而久之,大家都潜意识里达成默契,只要能咬牙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不到血流尽都不能轻言放弃。突然感觉眼前的钢铁行业像了日前热播的几部古装剧,只要能保存实力,只要没血流殆尽,就能熬到新的大好局面。当然这中间不乏拼的血流成河,不乏有一批壮烈倒下,来成就最后的市场赢家。
笔者就目前的钢铁行业来分析,推测哪些区域将是第一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区。当然企业的存亡本身牵涉的问题就很多,比如地方经济及政策调整所引导的市场变迁、钢厂的区位优势的变化、钢厂本身的经营情况等,本篇就从经济角度来推导第一批可能出问题的区域及企业。
一、中国钢铁行业分省市分布现状
首先,推测之初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下全国究竟有多少正在厮杀的企业。据研究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高炉产能10.73亿。将全国31个省市的高炉生铁规模分四个梯队来看,其中5000万规模以上的省份主要是河北、山东、江苏、山西、辽宁5个省市;规模在2000-5000万之间的第二梯队的省市个数最多,有12个省市,依次为云南、河南、湖北、安徽、新疆、四川、内蒙古、天津、广东、江西、上海、广西;规模在1000-2000万之间的第三梯队的省市依次为湖南、福建、陕西、浙江、吉林、甘肃;排在末位规模还不到1000万吨的省市依次为黑龙江、贵州、重庆、青海、宁夏。
图表1 全国分省市炼铁高炉产能分布图
就生产企业数量而言,全国31家省市中河北省钢铁生产企业分布数量最多,目前为102家,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27%,其次为云南、山西、江苏、山东,基本都超过20家生产企业,新疆、河南、内蒙古3个省市为10-20家生产企业不等,地方生产企业不足10家、集中度较高的省市为天津、安徽、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等。
图表2 全国分省市钢铁生产企业市场占比
就生产企业规模而言,多数省市的小规模企业在数量上占了大半壁江山,如: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安徽、福建、江苏、宁夏、陕西、新疆、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湖北,这15个省市有一半数量的钢铁企业产能均不到200万吨,以中型企业(产能集中在200-500万吨)为主的省市为吉林、天津、山东、浙江、青海、广西,以大型企业(500万吨规模以上)集中度较高的省市为甘肃、重庆、湖南、上海。
图表3 全国分省市钢铁生产企业规模分布
二、历年来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及钢材需求变化
认清了目前各区域产能分布情况,要想推测哪些企业将从这些存在名单出抹去,我们先来看了解各企业所在地区的差异,也就是需要了解各个钢厂所处的地区范围内的需求情况如何。结合各省市的GDP及工业增加值情况,可以发现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经济下滑尤为明显,结合各省的行业分布,可以发现这几个省市整体经济基本是缘于受钢铁行业拖累所致。
图表4 各省市经济数据一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们再通过全国GDP以及全国粗钢消费推测到单位GDP粗钢消费量,来推导各省市的粗钢需求,从供需角度看区域的竞争程度。可以发现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江西、甘肃、新疆几个省市竞争较为激烈,这几个省市基本是供大于求,相应会有部分供给将要被市场竞争所挤出;而北京、内蒙古、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这些省份也将因为外界资源的流动,也变得竞争相对剧烈。
图表5 全国单位GDP耗钢量变化情况
图表6 全国各省市粗钢供需情况模拟
三、 “十二五”期间各省市对钢铁行业的政策及产能变迁情况
既然各地粗钢需求会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调整而改变,那么供给端在近几年相对显得更重要。十二五期间,各地开始将淘汰过剩产能作为地方产业结构的一项任务来执行,至于执行的如何,也出侧面反映出钢铁行业在当地的地位以及各地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态度。下图是2010-2014年间我国炼铁高炉在政府淘汰落后政策中的汇总情况。历年来集中在大力度淘汰的地区多数为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其余地区并不明显。
图表7 全国“十二五”期间各省市炼铁高炉产能淘汰情况
资料来源:工信部
再结合“十二五”产能递增的情况来看,全国高炉生铁产能递增幅度超过50%以上的省市为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尤其以新疆递增幅度较大,新增产能达到原来的两倍,足以见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对比增幅明显的省市,也有部分省市增幅较低,如辽宁、北京、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增幅均在0值附近。辽宁,由于地方政府调控问题,产能递增不大;北京、上海由于政治环保以及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产能大幅负增长或相对持平;剩下其他部分省份由于升级换代规模并未出现大规模增长,增幅水平相较于平稳,也足以看出这些区域地方政府对行业的支持态度。
图表8 全国“十二五”期间各省市炼铁高炉产能递增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上海、浙江、青海、宁夏、甘肃、重庆几个省市钢铁生产集中度较高;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安徽、福建、江苏、宁夏、陕西、新疆、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湖北小型企业数据量偏多,容易出现恶性价格战导致资金链问题;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经济下滑尤为明显,后期的投资力度缩窄,当地钢铁需求会有所下滑;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江西、甘肃、新疆几个省市竞供大于求严重;北京、内蒙古、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这些省市相对供应压力较小;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甘肃、青海以及新疆钢铁产能增幅较快。
结合几大因素考虑,一般当地经济尚可、集中度较高、当地供给压力较小的地区安全系数较高,比如上海、浙江、青海、宁夏、甘肃、重庆,而当地经济下滑、需求减弱、产能递增较快、竞争小型企业偏多、集中度差,该地区就容易出现企业阵亡现象,比如: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