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削减钢铁产能和产量是中国工业管理部门的一大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2月至今,国家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20多项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政策。然而,事实却是越削越多,即使在钢铁行业已经开始进入低迷期的2008年以后,粗钢的实际产量仍在不断攀升。
这次钢铁产量20年来首跌是怎么出现的?企业观察报了解到,市场倒逼和环保压力是主要原因。
对于目前的钢铁行业形势,有观点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更多人的判断则更加悲观。
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组织的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座谈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毛伟明认为,工业经济增长积极因素在增多,但钢铁行业整体状况没有明显好转,“面临市场供大于求、效益持续低下、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困难,形势更为严峻。”
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望给钢铁行业带来新的转机,但效果要在几年后方能显现,“在市场和环保政策的双重挤压下,将有一批钢企出现资金断裂,在春天到来之前死去。”
对于钢企而言,在此期间能够活下去重于一切。
为应对恶劣局面,钢企各显神通。具体办法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钢产业、建设电商平台、加大出口力度等。“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案例。”分析师 表示,毕竟钢铁企业普遍规模大、负担重,转身转型难以一蹴而就。“而且钢铁产业的发展与大背景关联密切,当下游产业对产品需求的质量要求普遍不高时,钢企走得太快也并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降本增效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最有效力。她透露,唐山地区的一些民营钢企,比如荣程钢铁、建龙钢铁依然能实现7%左右的利润率,远高于行业水平。“其实这些企业设备、产品并不高端,但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中钢协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前钢铁企业之间的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上半年,盈利前10名企业合计盈利165.9亿元,同比增长113.1%;亏损前10名企业合计亏损139.7亿元,同比增长152.3%。
二者相比,最根本的差距来自生产效率。比如优劣企业生铁的制造成本差距最高达到900元。效益较好企业的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部分企业不足500吨。中钢协认为,这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