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聊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聊城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钢铁业师夷“经验”以“自救”

广告

钢铁业师夷“经验”以“自救”

来源:中国钢材网 2016年01月26日 15:17:23 打印

  对于去产能,国外有现成的经验。

  德国是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头羊,但德国在该领域也经历过去产能的阵痛。德国的去产能就是将行业内比较粗糙、低端的医疗器械企业毫不客气地淘汰,从而将优惠政策集中支持行业中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

  在支持优质企业发展中,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卫生部曾推出“健康经济出口计划”,帮德国企业发展潜在客户。德国政府还建立基金会,企业专利可获50万欧元的健康研发资金。德国联邦卫生部还设有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局,由医疗专家、工程师等组成,进行监管。正是有了这些措施,像西门子等一批具备优势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国内医院中使用的核磁共振仪很多都采购自德国西门子。德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有17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目前德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约有2/3用于出口,产品出口额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人认为去产能就是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这就是德国医疗器械到现在都领先全球的原因。

  德国钢铁业去产能与目前的中国类似。受两次能源危机影响,全球钢铁需求大降,欧盟的钢铁生产供过于求,产能严重过剩。上世纪9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应对产能过剩,欧盟内部的钢铁行业开始大范围整合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等一系列大型钢铁集团。大型钢铁集团的成立,既整合了钢铁生产,降低了钢铁产量,提升了企业效率,又增加了欧盟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一批产能过剩领域的行业龙头,兼并重组一批过剩产能企业,是德国企业领先的经验。去产能就像种地选稻种一样,应将粒大饱满的稻种精选出来,而将干瘪的小稻种毫不客气地去掉。只有栽培产能过剩领域中的优秀企业,下一步才能丰收,浇水施肥才不会白费。而如果将精力用到坏种子上,即便再费心思,也没有好的收获。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去除落后的过剩的产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的钻研创新,不断优胜劣汰,永葆生命活力。同时,同行业间的兼并重组可有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钢网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