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聊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聊城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她让冰冷的钢铁有了“生命的热度”

广告

她让冰冷的钢铁有了“生命的热度”

来源:河南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10:54:13 打印

  人物名片

  张素丽,今年43岁,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车洛阳公司)转向架车间钳工高级技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获“全国技术能手”、2004年获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张素丽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阅读提示

  初识张素丽已是半年前的事了。今年4月,张素丽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记者虽数次与身在北京的张素丽通过电话,但直到她载誉归来,记者才将“全国劳动模范”与站在洛阳市总工会大楼前那个高挑、素雅的身影“对上了号”。

  中车洛阳公司转向架车间的“钳工”,在这样一个充满钢铁气息的环境中,一名清秀柔弱的女工如何脱颖而出?近日,记者走进中车洛阳公司,寻找发生在这位“女汉子”身上不一样的故事。

  校园中:不服输的“女汉子”让男生折服

  让我们先将时光拉回几十年前。

  43年前,张素丽就出生在机车厂医院,在机车厂的大院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我就是听着那些‘乒乒乓乓’声长大的,看着那些‘铁疙瘩’在老师傅们手中变成各种形状觉得很神奇。”对在工厂大院里长大的张素丽而言,车间里传出的金属敲击声,工人师傅们工作服的那一抹蓝,都是她关于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16岁那年,这名“在工厂长大”的孩子走进了洛阳机车工厂技工学校,开始进行钳工专业的学习。

  在工厂技校里,男生绝对占据着“主流”,从小不服输的张素丽要求自己“事事不输给男生”。文化课上,张素丽要争当第一,但实习课却一度让这名只有16岁的女孩子发起了愁。

  在一次实习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练习用扁铲截钢筋,10毫米粗的钢筋必须“三铲截断”。

  由于女生在体力上存在天生劣势,一铲下去火花迸出、铁铲撞击钢筋后虎口生疼,这让女同学们纷纷发起了愁,而早已完成练习的男同学们站在旁边嘲笑她们。

  这刺伤了张素丽的自尊心。回到宿舍后,她约上好朋友,要来实习厂房的钥匙,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加班练习。

  空荡荡的厂房里,几个女孩子一手握扁铲,一手拿锤子,机械地重复着截钢筋的动作……半个月后,拿锤子的手掌磨出了水泡,握扁铲的手震裂出口子,“三铲截钢筋”的本事练就。

  看到张素丽“本领”过硬,班里的女同学背着张素丽和男同学“约”了一场比赛,让她灭灭男同学的“威风”。不知底细的男同学丝毫不把女孩子放在眼里,爽快地答应了她们的挑战。

  比赛时,男同学的最好成绩是“四下断钢筋”,但当张素丽“三下”就干净利落地把钢筋截断时,男孩子们面面相觑,拿起被截断的钢筋看了又看,不敢相信。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张素丽渐渐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从二年级开始,她就时常代替老师给同学们做各种实操示范。1991年,张素丽在全国厂际技校技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技校毕业时她已将五级钳工证书握在了手中。

  再深造:“理论+实操”让她一专多能

  1992年,张素丽以钳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车洛阳公司。张素丽所从事的岗位几经变化,但对她而言,每一种新的工作,也是新的挑战。

  在金工车间从事模具工作时,因为是手工作业,从模柄到底板,每一个组件都需细而再细地分析。每当模具变为成品,张素丽都觉得这好像“小鸡从蛋壳中孵化”一般。“钢铁也是有生命的,我得为这生命的质量负责。”张素丽说。

  但张素丽眼中的“蛋壳”,往往一件就有二十多公斤重,作为操作员的她需要把它们搬到成品库的位置摆放整齐。这种重量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搬上一块往往就得“歇上半晌”,但张素丽在那时每天都要重复几十次。

  采访中,张素丽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也曾为这事儿偷偷地哭过鼻子,但她却一直靠心中不断给自己鼓劲的方式在坚持着。“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希腊神话里的智慧女神及女战神‘雅典娜’,力大无比,战无不胜。”回忆起往事,张素丽自嘲地说。

  新时代对于工匠的要求已远非“体力过硬”这么简单,技校出身的张素丽在上班后时常能感觉到“理论上的缺乏”困扰着自己。

  2000年,已有身孕的张素丽考入了党校的经济管理函授班学习。中车洛阳公司所处的位置在洛阳最东侧,位置偏僻、交通多有不便。几乎每个周末,挺着大肚子的张素丽都要坐着公交车从机车厂往返于洛阳市区,去党校听课,考试。

  2004年3月,张素丽又考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专业大专班学习。通过一年的脱产学习,张素丽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刚上班时的“不知电脑数控为何物”,到掌握“CAD制图”和“线切割的精确编程”以及“普通机床的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等理论上所取得的进步,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张素丽具备了“一专多能”的素质。

  工作中:专啃“硬骨头”的“克难专业户”

  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曾经在校园中“三铲短钢筋”的“女汉子”在工作中又成了一个专啃“硬骨头”的“解难专业户”。工友们碰上了一些解不开的难题,也习惯性地会想到“张大姐”。

  一次,某款刚刚在国内应用的进口制动器出现了故障需要“拆解维修”,但部件车间的工友们面对这个“新玩意儿”却不知从哪里下手。没办法,大家又找到了张素丽。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返厂”又耗时太长,怎么办?“试试呗,一点一点弄。”张素丽说。

  整整一个下午,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这个之前从未见过的“洋物件”终于被张素丽完整地拆开。“攻克技术难题也没那么神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那一点儿’的事儿。”张素丽说。

  张素丽口中的“差那一点儿”在现实中的价值其实远非“那一点儿”。由她参与研发的种种新模型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仅“DF4机车侧窗叶片成型模”一项就创造了30多万元的产值。在外贸产品和国内玻璃设备的开发生产中,她又担当了许多种模具的生产、设计和制作任务,所有工件全部一次通过三座标检测,项目获得工厂科技二等奖。她还参与制作玻璃设备30多套,部分设备出口到伊朗、韩国、英国。

  据中车洛阳公司宣传部工作人员于虹回忆,2004年,张素丽摘得“中华技能大奖”,各路记者纷纷到张素丽的母校工厂技校进行采访,张素丽上学时的班主任自豪地拿出了自己这位得意门生在学生时代完成的实习工件夸起了张素丽:“这是她当学生的时候做的工件,看看像不像个艺术品?老师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啊。”

  工作室:利用这个平台,“大工匠”要把技术传给更多的人

  在张素丽看来,比“看着模具变成品”更为快乐的事儿,便是“当师傅,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2011年12月,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车洛阳公司成立,这也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如今,除了碰上一般人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需张素丽“出马”外,她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带团队育新人。

  这间工作室承担着中车洛阳公司“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公司承担“DJ1”、“HXD1C”等新型电力机车的试修工作中的许多技术难题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破解。此外,在原“南车系统”的技师培训、河南省组织的技术援疆等活动中,工作室成员纷纷被请去担任主讲老师。

  近两年来,张素丽工作室培训授课达610课时,参训3000多人次。其中,有7人取得了高级技师证书,11人取得了技师证书,21人取得高级工证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同她的座右铭,二十多年来,张素丽正是以这种坚定的信念、笃定的品性,水滴石穿,完成了一项项的佳绩。她用高超的技艺、执着的追求,诠释了一名共和国大工匠的风采,也用对事业的那份热情,让她手中冰冷的钢铁拥有了生命的热度。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