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热点
本周宏观:2月制造业PMI创逾四年新低,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反复震荡的探底阶段,同时今年GDP增长目标料从2015年的7%左右下调至6.5%-7%区间,业内对经济形势的担忧情绪并未减轻,且目前降准宽松的钱流入实体经济的可能有限,而钢市作为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不小,但随着两会召开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各地都陆续拿出去库存去产能的方案,加上市场传言唐山地区世园会限产,短期预计短期钢价偏强运行。
利好:
1、【平台融资成本下降:省级在基准利率以内,融资方式回归贷款】随着置换债和新增债额度的增加,融资平台获得的债券额度也有所上升。多位负责地方投融资业务的人士表示,目前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又回归至贷款,且基本不通过信托等资管方式融资。此外,融资成本下降:省级平台融资成本已降至基准利率以内,区县级平台融资成本控制在7%以下。此前财政部已于今年年初下达置换债额度,规模超过去年的3.2万亿。(21世纪)
2、【2月重卡同比上涨16%月度增幅18个月来首次转正】据第一商用车网最新获悉,2月份国内重卡市场预计销售各类车辆3.2万辆,同比增长16%。这意味着重型车市场在连续18个月负增长后,终于首次实现正增长。
3、【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30台核电机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董事长孙勤1日表示,践行核电“走出去”战略,中国力争2030年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约30台海外机组。孙勤介绍说,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到2030年前这一数字将达到约300台。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新华网)
4、【央行:2月开展356亿元PSL操作】央行2月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
5、【中国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利空:
1、【中国楼市库存超66亿平米消化需5年】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鸿铭估算,中国的库存规模约为66.72亿平方米,按照当前的消化速度,大约需要5.19年的消化周期。
2、【白重恩: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面临困境需平衡去产能阵痛】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表示,受制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均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必须在政策实施与调结构、去产能之间寻求平衡,特别需重视资金流向。
3、【侠客岛:央行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降准、在此时宣布略偏宽松?】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文章指出,宽松出来的钱去了哪儿?至少从目前看,流入实体经济的可能有限,毕竟1月份的工业企业存款只新增了约8000亿元,远少于2.51万亿的新增量。如果这些资金继续流入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那么不仅将继续推高资产泡沫,同时实体企业则可能继续缺乏流动资金,拉低生产效率。最坏的结果,就是滞胀--经济增长停滞,而央行刺激经济的货币则引发通胀。
4、据外媒,美国初步认定冷轧扁钢产品存在倾销,初步认定中国的倾销幅度为265.79%。美国将对中国的钢铁进口征收266%的关税。
5、【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创逾四年新低】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49.0,创2011年11月以来新低,且连续七个月低于荣枯分界线,预期49.4,前值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