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聊城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聊城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十三五”规划建议推出增强了市场信心

广告

“十三五”规划建议推出增强了市场信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5年11月12日 09:26:25 打印

  中国因素一直很重要,但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要,而未来,还将更加重要。

  2015年7月以来,中国A股市场的震动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一个特殊视角证明了中国因素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而言,不管会不会直接涉足中国市场,都无法忽视或回避中国因素的全方位影响。现在,从投资视角看宏观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算“十三五”规划了。虽然正式的规划要到明年两会后才能展现全貌,但自10月底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市场对规划建议的关注和解读已经急速升温。

  在我看来,市场是幸运的,因为很少有重要国家会像中国这样,把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方向事无巨细地公之于众。只要对中国政府的施政模式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十三五”规划就像是中国政策搭配的一种集中路演,规划前后都会有一系列政策安排铺垫和跟进。中国政府在规划中的思路,最终都会在五年时间里演化为实质性的政策行动。

  值得强调的是,从当下的现实来看,投资者或多或少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存在一些担忧,毕竟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三期叠加”带来的压力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普遍显现;金融系统性风险虽已得到控制,但资本市场在经历一轮去杠杆调整后元气受创;人民币汇率虽比市场想象的表现得更稳定,但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预期并未根本消除。如此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投资价值就更显重要。

  那么,从长期、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的“十三五”是不是充满机遇?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枢的下移是客观事实,但在任何一个周期里,投资都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机会存在于变化之中,从投资视角看“十三五”,有四种宏观层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相对变化。对于投资而言,宏观形势的相对状况往往比绝对状况更有意义。相对状况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是相对于全球,纵向是相对于历史。这一横一纵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坐标系,中国的现在就是这个坐标系里的一个点,“十三五”规划建议则描绘出了未来可能的位置。在我看来,中国的未来,将处于相对于现在更有吸引力的位置。

  从横向角度看,全球经济长期增长中枢正在下降,这既是金融危机的长期作用,也是全球化和多元化阶段性退潮带来的内生趋势。中国经济减速是全球弱复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全球经济减速但不失速的重要支撑。从数据角度来说,无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以6.5%还是7%的速度增长,都将是全球重要大国中相对表现较好的,并都将给全球经济渐进复苏做出主要贡献。在全球经济表现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和美国、印度经济,是相对亮点。

  从纵向角度看,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冲刺第一个明确的“百年大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放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点,这都是一个巨大成就,这个过程也将孕育丰富的市场机会。

  因此不论从横纵哪个维度看,中国经济的相对变化都是积极的,这是从投资视角可以继续看重中国的重要原因。

  二是结构变化。经济总是包容并蓄的,即便在一个长期通缩、宏观整体乏善可陈的环境里,也会有结构上的亮点值得关注并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中国正在发生的最根本性的结构变化,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少子老龄化,老年人在变多,小孩子在变少;另一方面,劳动人口比例和数量双双下降,人口红利日渐稀薄。

  人口结构变化自然引发了宏观经济的结构变化,少子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进而引致投资下降,引发需求层面从投资向消费的重心转移;劳动人口比例和数量双下降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引致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遇到瓶颈,引发供给层面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重心变化。

  也就是说,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是一种“内生趋势”。而中国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本质上看,是在顺势而为,加速这种结构变化的发生。例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被明确定位为必须完成且有能力完成的目标,冲刺小康和决胜小康,必然会引致一个消费崛起的大时代,而这又恰是经济结构内生变化的客观需要。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具有内生协调性的,投资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仅是在“跟投”中国政策的发力方向,更是投资于中国经济长期的“内生趋势”。

  三是政策变化。政策是投资的风向标,不仅美联储的只言片语会在市场上掀起惊涛骇浪,中国政策的变化也会在市场上产生长期影响。在我看来,作为集中的政策路演,“十三五”规划建议不仅有大量概念,像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海绵城市等,还有十分明确的政策重点,这些重点将得到未来五年持续的政策支持,其发展态势很可能会超出预期并带来广泛投资机遇。

  例如,“十三五”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全局性和普及性,这实际上意味着,对于全面小康的现有短板,将获得超出一般水平的政策扶持。政府研究部门设计了全面小康的评价体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等诸多维度测算了全面小康的时序任务完成情况。很明显可以看到,教育、文化和生态维度的小康建设完成度是明显落后的,这实际上给这些领域相关产业带来了加速发展的可能,而仔细研读“十三五”规划建议前后的相关政策,中国政府也的确在这些领域做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政策安排。

  此外,从区域角度看,全面小康也将带来落后地区的政策发力机遇,这也给“4+3”区域政策和定向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埋下了伏笔。这些政策发力点,对于投资而言,都是潜在的爆发点。

  四是边际变化。投资归根结底是人的游戏,以人为主体的市场注定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的边际变化往往影响市场信心,进而改变投资氛围。作为一个长期政策蓝图,“十三五”规划建议本身并未包含太多短期内容,但规划建议展现了中国政府有所作为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强调,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下移的趋势,反映了发展对人的利益的关切,这实际上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务实展开大有助益。

  从这个角度看,“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推出增强了市场信心。

  总之,从投资视角看“十三五”,中国经济虽处在增速下降的过程之中,但增长质量的提升是可以期待的,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理论来看,资本市场一直都是增长质量的晴雨表,而不是增速的晴雨表,这给中国资产长期投资价值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