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初期就支撑起北京城的临清贡砖,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96年,贡砖烧制技艺第四代传人景永祥主持恢复了贡砖生产;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景永祥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一桩桩喜事中,围绕贡砖烧制这一古老技艺,一些新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悄然滋生,让人感受到另一种喜悦。
“这些年,景永祥没少往外地跑,”去贡砖生产基地的路上,谈起贡砖生产的新发展,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晓光说,“到各地同行那里考察、观摩、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开放姿态,相对于过去的封闭来说,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变化。”
来到基地,引人注目的是四座连在一起的窑。“我给它们起名叫‘连锁借风窑’!”迎接我们的景永祥老人,笑着用洪亮的声音说,“这是我从书上发现的方法,但书上没有名字;这种窑,说到底是能够节省燃料。”按照传统方法,烧窑是用豆秸或棉柴,景永祥尝试使用煤炭,取得了成功。这样一来,烧窑时间减少了5天以上,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量。在连锁借风窑脚下,我们又看到一大堆旧木柴。景永祥说:“这是刚收来的,这几天就要试试它们的效果!”
尽管在追求产量,但景永祥绝不允许在工艺、工序上含糊。每逢来了客户或参观者,他总爱捡起一块硬物敲击烧好的青砖,让人跟他分享那种特有的清脆之声。“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凿实、不碱不蚀,这些老特点不能变。”景永祥说,今年上半年,枣庄市修复台儿庄古城,要定300万的砖,考虑到产量达不到,他平静地拒绝了。对比起一些行业为赶订单粗制滥造,景永祥的这种沉静,也被认为是一种富有新意的经营理念。
在品种开发方面,临清贡砖也有“新突破”。景永祥向我们介绍说,旧时候,临清贡砖只有三种规格;现在,根据客户的要求,他们又开发出包括“方砖”在内的十几种规格。
对贡砖烧制技艺,当地也给予了大力扶持。“临清贡砖之所以得到重视……其品质是重要因素……”说话间,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春生发给记者一条300多字的手机短信。事后我发现,这都是网上检索不到的“独家资料”。据说,很多临清人都乐意用这种方式向客人推介当地亮点。用手机短信这种简便、快捷的方式宣传贡砖,重视程度、用心之细可见一斑。
在基地东侧,两座新窑拔地而起。跟老式砖窑不同的是,这些窑不再是土窑,外表都要用砖培起。景永祥说,这样,窑历经久远不会风化,能成为“古迹”。跟他考虑的方向一致,当地政府正筹划建造贡砖展厅,将基地建成集生产销售、文化展览、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化遗产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