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 日下午,中石油集团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高调布局山东,开始了国字号油企在山东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局面。而早在中油入局之前,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工便已经开始了与山东地炼企业的合作,以谋规划和重新布局山东市场。
四大国字号油企入驻山东
山东一直是中石化的大本营,这里有着中石化最大的油田—胜利油田,中石化就依靠于此,率先与山东地炼展开合作项目。像2007 年第四季度到 2008 年奥运前后,中石化与山东地炼的原油代加工项目,是当时其他集团所望尘莫及的。
2008年1月起,中海油吹响了进攻山东市场的号角。中海油首先与山东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尔后在山东不断攻城略地,先后拿下了东营原油码头,收购了山东海化、中海化工两家地炼,并谋划在东营、潍坊各建一个千万吨级的大炼油项目,以消化渤海油田的原油。
2009 年开始筹划进军山东市场的中国化工集团也不甘示弱,一直谋划着以山东几家地炼企业为平台,构建全国性的油品销售公司。最后中国化工集团以整体收购或参股控股的方式收编了包括昌邑石化、济南长城炼油厂、济南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大王华星、青岛安邦等6 家山东地炼,其一次炼油能力达到了 1700 万吨/年。另外,中化工已与日升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利用日升在山东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扩大中化工在山东地炼的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最后入局的中石油,其合作方式同中海油颇为相似,也是通过山东省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的,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其中,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最大的地方炼厂之一—东明石化集团公司近期签署了合作协议,使双方的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份协议的内容除了包括中国石油将向东明石化炼油厂供应原油之外,“日东”输油管道的建设是双方合作的重点。
山东地炼企业压力重重
从上面四大国字号油企与山东地炼企业的合作关系来看,他们都是希望通过向山东地炼企业提供原料,来迈出进军山东市场的第一步。
据统计,截至目前,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 5600万吨/年,而国家计划内的原油配置指标仅在200万吨/年,山东地炼企业自己并没有原油进口权限,通过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供应给山东地炼的也只是在300万吨/年左右,500 万吨/年和 5600万吨/年的原料缺口,就是当前山东地炼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除了原料方面的问题,山东地炼企业还面临着来自于国家政策方面的压力。
2009 年初,国家公布了《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2011年淘汰 100 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并积极引导逐步将100 万吨-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
另一方面,自 2010年1月开始沿海各地开始推广实行国三标准汽油,7 月开始国三标准汽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山东地炼因装置和原料的问题,推行国三标准汽油有一定的难度。
今年7月1 日,山东省国税局下发了《山东省国税局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管理》的相关条例,在生产销售、外购油品抵扣、纳税申报、石脑油免税管理等环节都提出更严格的规定,使得地炼的一些避税做法被禁止了,地炼的炼制成本将明显上涨,其油品竞争能力也将越来越小。
正是因为这诸多层面的压力,才使得此前在山东无缘“落子”的国字号油企有机可乘,逐渐通过帮助山东地炼减轻来自各方的的压力,加强了与山东地炼的合作,以开始了他们谋划布局和重新规划山东市场。
山东地炼未来路走何方
在众多压力之下,山东地炼企业未来的路在何方呢。
“自救”—首先加强自身的竞争力。面对炼油板块“国进民退” 的总趋势,山东地炼企业开始在原油管道等基础设施方面尝试投资。不过投资原油管道也面临一定阻力和风险。一方面,长输管道沿途距离长,可能涉及到多个当地政府以及国土资源方面的管制,另一方面,非国有输油管道也可能存在国家保护层面上的漏洞。
“转型”—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化工行业转型,油化并举、油头化尾,大力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地炼开始向化工产品方向发展,扩大产能、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
“抱团抗压”—组建山东石油化工集团可能又被重新被提上议程。但是对于整合组建集团公司,一些地炼企业表示有相当难度。因为经过多年的重组整合,目前的山东地炼企业产权关系复杂,很多已经加入了央企集团。而且先前组建的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实际效果甚微。因此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并不被山东大部分地方炼厂寄予太大希望。
“寻求他救”—向中字头企业靠拢,待价而沽以及伺机接受并购。目前已被国字号油企收购或参股的企业有:中国化工(华星、正和、昌邑、安邦、长城、化二)、中海油(中海油东营石化、海化、滨化)。向国字号油企靠拢,既有利于解决原料问题,也有利于落后产能的扩能和新上更先进装置,为以后山东地炼更好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卓创资讯分析师认为,相比其他的解决办法,这将会是山东地炼发展的较为简洁的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