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聊城将选派600名左右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并将回乡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乡村非公企业主、在外务工回乡青年或威信高、年富力强的现任村“两委”其他成员纳入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
据了解,针对部分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工作力量薄弱问题,着眼发挥城市、机关和强村强企强社区的党建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从今年开始,全市将选派600名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沉到一线抓党建、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
同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后备队伍建设,聊城将着眼于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实施“选、代、培”工程,有针对性地抓好村级班子后备队伍建设,认真把好“内选关”,将回乡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乡村非公企业主、在外务工回乡青年或威信高、年富力强的现任村“两委”其他成员,纳入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严格把好“外选关”,按照专业对口、双向选择的原则,选聘、培养一批乐于扎根基层、有志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
另外,聊城还将全面推广“乡镇党委会到村召开”、“村干部集中办公”、“工作信息公开”、“工作目标双承诺双公示”四项镇村工作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
据了解, 党员干部到基层任职已有先例,2010年7月全省曾选派了871名省市县三级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其中到聊城农村任职的有62名,10名来自省直部门、20名来自聊城市直部门、32名来自各县(市、区),其中61人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唯一一名正职村支部书记是由聊城市交通运输局选派的干部王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