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08年12月23日 08:33:43 打印
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回顾聊城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展望聊城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年前,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30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推动了我们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奋图强、团结实干,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条摆脱欠发达、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把上级指示精神与聊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抓粮棉解决温饱,到抓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从抓工业增强实力,到抓三产全面繁荣,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25.42亿元,是1978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42.4亿元,是1978年的57.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8:26.8:11.4调整为2007年的15.1:59:25.9。昔日以粮为主的传统农区,变成了今天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昔日偏僻闭塞的鲁西一隅,变成了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昔日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百姓,今天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昔日的“补贴财政”、“吃饭财政”,今天成为年上缴二十多亿元的贡献之市。实践充分证明,抓经济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发展必须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推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