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祥光千亿工业园的建设工地上仍是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以来,阳谷县突出生态高效、全产业链及循环经济特色,超前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打造千亿铜产业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全部达产后将达到年产40万吨阴极铜、20吨黄金、600吨白银、140万吨硫酸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36亿元。”祥光铜业公司董事长刘学景介绍说。这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96亿元,是2005年689.1亿元的2倍多;地方财政收入55.4亿元,是2005年26.2亿元的2.1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9.8亿元,是2005年305.8亿元的2.6倍。今年1至9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23.76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4.1亿元,同比增长16.7%,高出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可以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挺起了聊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脊梁。
为了实现这一骄人的成绩,早在“十五”末,市委、市政府就描绘了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兴工业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不难看出,市委、市政府将工业经济发展,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五年中,在工业经济发展上,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大力实施“5513”工程和“双千翻番”工程,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坚持把做“大”、做“优”相结合,在发展中促转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优质的增量带动全市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面对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地方煤矿停产整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种种挑战的“十一五”期间,聊城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涌现出了信发、时风、鲁化、阿胶等一批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香港华润、韩国希杰、东方希望等一批境内外大公司也纷纷看好聊城、投资聊城,进一步使聊城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即将过去,下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落笔。站在全新的起点上,聊城工业必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